三指捏杯必须举过头顶,上酒时禁止直视双眼。这套印度高种姓的“贵族礼仪”,近日在上海一家威士忌酒吧遭遇了文化硬着陆。
当店长听完要求,一句地道伦敦腔的“请出去”,让两位婆罗门出身的印度游客瞬间懵在原地。8月份上海某酒吧的监控,记录下了戏剧性一幕:
一对肤色白皙、衣着考究的印度男女,因不满店长“未低头举杯”的服务,颐指气使要求“按印度规矩重来”。
店长直接掀桌不伺候,用英文请其离场,临走还补了句上海话:“外地人搞啥特殊化!”这场冲突迅速冲上热搜,网友戏称“婆罗门大战沪爷,比第三次世界大战还精彩”。
种姓特权:印度行得通,上海行不通这已是半年内第三起印度高种姓游客在华碰壁事件:从年初女博主JO横坐路人电动车还逃票,到富豪抱怨“省长都给我让座”,种姓优越感在中国社会撞得粉碎。
展开剩余84%在印度,高种姓的尊贵刻进社会毛细血管:低种姓者禁止穿鞋,庙宇走VIP通道,官员见面需让座。孟买富人区挥金如土,富家女酒吧一夜豪掷70万美元稀松平常。
这种特权意识深植骨髓:肤色白皙的雅利安后裔自认血统高贵,平民“看脸就不敢冒充”。可这套逻辑漂洋过海到上海,立刻水土不服。
当那位印度富豪发推抱怨“中国服务员不懂我身份”时,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中国没有种姓制度的生存土壤。
服务员按顺序接待顾客,明星扫码点单,老板排队买奶茶。人人平等是刻进骨子里的社会基因。回看瑞金二路的冲突细节,文化误解触目惊心:
印度男子训诫店长:“酒杯必须举过头顶,目光不能直视我”。店长按标准流程服务:擦杯、调酒、平稳端送,却被批评服流程“不专业”。
彻底被激怒的沪籍店主强硬拒绝“低头服务”,直接清客。表面是服务争议,实则是规则碰撞。印度游客将本土的等级侍奉视为天经地义;而中国商家坚守的是服务标准化。
对顾客一视同仁,才是最大的尊重。更绝的是店长的反击策略:用纯正伦敦腔说“get out”,被网友赞为“往殖民伤疤上撒盐”。
历史上英国殖民者曾将印度种姓制度工具化,如今前殖民地“贵族”反被英语驱逐。历史的黑色幽默莫过于此。
优越感碰壁实录:从公交车到共享单车高种姓游客的“水土不服”远不止酒吧:女博主JO在台州乘公交拒付车费,还大声指挥司机停车;深夜街头直接拉开行驶中的代驾车门拍摄。
而当路人好心帮这个印度女博主扫码后,此人竟骑上共享单车扬长而去。但其中最离谱的,莫过于“轮椅插队”事件:
身体健全的印度游客抢占机场轮椅通道,被阻后竟踩他人脚背。结果当事人一脚将其踹翻。“不惯这毛病”成了现场共识。
这些行为暴露同一心态:把印度国内特权习惯当作国际通行证。殊不知中国社会虽包容,却有两条铁律:守规矩、讲平等。踩线者必遭反制。
至于某些印度网民公然质疑为何中国不吃“贵族”这套?历史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:儒家“有教无类”思想深植千年,科举制早打破门阀垄断;
且在我国国内,封建残余早就被扫除,主席一句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”重塑平等观;跟何况服务行业认钱更认理,VIP特权可以买,人格矮化绝不卖。
当印度婆罗门抱怨“身份不被识别”时,上海店主用行动宣告:这儿认的是消费者身份,不是种姓身份。想要特殊服务?明码标价的服务项目可以谈;想要人格碾压?门都没有!
碰撞背后的旅游经济学冲突频发背后是中印旅游规模暴涨。2025年上半年印度来华游客同比激增210%,上海成首选目的地。但文化准备明显不足:
印度旅行社仍在推荐“高种姓专属服务”攻略;游客误将中国物价对标印度:嫌350元酒店太贵,惊呼289元T恤天价。
更深层的是心理落差。印度高种姓习惯在本国被众星捧月,来华后却成“普通外国游客”。某富豪在奢侈品店要求优先接待,店员微笑回应:“请先排队”。规则面前,众生平等。
上海人的包容带着鲜明棱角:对友善游客热心指路、帮扫单车、耐心解释支付方式;面对越界行为则立刻划清红线,用软硬兼施手段教育。
正如网友调侃:“管你婆罗门罗生门,来上海都是外地人!”这句玩笑藏着城市哲学:尊重是相互的,体面是自挣的。
那些被“教育”的印度游客或许该想想:为何日本游客安静排队被夸素质高?法国老太太问路获全程护送?区别不在国籍,而在是否懂得入乡随俗。
事件尾声,酒吧店主调整经营策略:吧台立起中英双语提示牌:“本店服务标准:微笑不卑微,尊重不平跪”。而那位发推抱怨的印度富豪悄悄删文
这场碰撞像一面镜子,照出文明交往的真相:真正的尊严不是靠他人低头换取,而是靠彼此尊重成就。
当印度游客学会扫码付款排队时,他们或许会发现:放下种姓包袱后,黄浦江的晚风一样平等地吹拂每个人。
正如一位网友的犀利评论:在印度当贵族,不如在中国当普通人。毕竟这里共享单车不用交押金,只要别骑跑别人的就行!
发布于:河南省